在市财政局理论学习中心组整治公文抄袭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作为政府运转的重要枢纽、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财政部门的公文不仅是行政管理的工具,更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直接载体。每一份预算安排、每一项资金管理办法、每一个请示报告,都承载着资源配置的导向、体现着治理能力的水平、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财政系统的公文质量不仅关乎工作效率,更关系到政策权威性、群众获得感和执政公信力。近期多地曝光的公文抄袭事件,虽未直接涉及我市财政系统,但其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我们警醒深思:为何会出现照搬照抄?背后反映的是作风之弊还是能力之困?如何从制度机制上防范此类现象在财政领域滋生蔓延?
我认为,整治公文抄袭,绝非简单的文字规范问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治任务、作风工程与能力建设。它既是对标对表中央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提升财政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内在需要,更是打造忠诚干净担当财政干部队伍的现实检验。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公文抄袭的政治危害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公文则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构建政策体系、推动工作落地的“施工图”与“说明书”。一份高质量的财政文件,必须做到情况明、数据准、分析透、建议实,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反之,若出现照搬照抄、东拼西凑,轻则造成政策脱节、资源错配,重则影响重大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
当前个别单位存在的“换汤不换药”式发文——如将上级文件略作修改即下发基层、“复制粘贴”外省市做法却不结合本地实际、甚至出现前后矛盾、逻辑混乱等低级错误——表面看是文风问题,实质上是政治意识淡薄、责任担当缺失的表现。这种行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削弱了财政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试想,如果我们在制定一项惠企补贴政策时,只是机械套用模板,而不深入调研企业真实需求;在起草专项债项目申报材料时,仅凭过往经验堆砌内容,而不进行实地踏勘与效益评估,那么这样的“文件”即便形式完整,又怎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又如何赢得群众信任?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公文不是“走过场”的附属品,而是体现政治立场、政治担当的重要媒介。任何形式的抄袭剽窃,都是对党和人民事业不负责任的态度,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新时代的隐形变异,必须坚决抵制、严肃纠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