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监察委员会关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情况的报告
X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区监察委员会,向本次会议报告2024年以来我区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抓手,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正风反腐工作,要求“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要把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常态化地抓,“让老百姓可感可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2024年4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启动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以来,在X市监察委员会和X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X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和支持下,区监察委员会认真履行《宪法》和《监察法》赋予的职责,将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采取超常规举措,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深入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纪检监察工作就在身边。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在X区委的统一领导下,我们迅速行动,及时研究制定《X区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方案》和后续两年行动方案,结合实际提出“三四五”工作法(即三级联动、四个一批、五治融合),建立常态化攻坚机制,构建全方位整治体系,抓细抓实集中整治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频次研究调研、不定期督导集中整治工作。区“四大班子”领导包信访件、包整治项目和实事、包突出问题整治,亲自领衔开展“解剖式”调研,带头推进集中整治工作。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集中整治工作给予有力支持。区政府组建政府系统集中整治工作专班,与区监委集中整治办集中办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区监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坚持督责压责、案件开道、排队抓尾,以强监督促强监管,以超常规举措、脱贫攻坚精神,大纵深推进集中整治工作,形成“全区动、全体动、全民动”整治格局。2024年以来,全区各级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485件,给予政务处分392人,移送司法机关15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67个。
通过集中整治,一批长期侵害群众利益的“蝇贪蚁腐”得到严肃查处,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批制约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漏洞得到堵塞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根据第三方评估显示,2025年X区群众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达到93.5%,较2023年提升8.7个百分点。
(一)大力整治“校园餐”突出问题,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校园食品安全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膳食经费使用决定着中小学学生的营养均衡。我们紧盯“校园餐”管理中插手项目谋私贪腐、责任空转引发食品安全风险、截留挪用膳食经费等问题,开展全链条整治,立案查处违纪违法问题28起,处分22人,组织处理15人,移送司法机关3人。
1.深挖问题线索,从严查处违纪违法行为。我们通过学生家长问卷调查、食堂财务审计、供应商资质核查等方式,全面排查“校园餐”领域问题线索。重点查处了区教育局原副局长利用食堂承包权收受贿赂、多所学校后勤负责人虚报冒领伙食补贴、部分学校与供应商勾结抬高食材价格等典型案件。例如,查处了X区实验中学总务主任王某通过虚报就餐人数套取伙食补助资金15.6万元的案件,王某受到政务撤职处分,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通过案件查办,形成强烈震慑,促使12人主动说明问题,退缴违纪违法所得86.5万元。
2.推动智慧监管,构建全过程透明机制。针对案件暴露出的问题,我们推动区教育局建立“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全区98%的中小学食堂接入该平台,实现食材采购、储存、加工、配餐全过程可视化监控。推动建立“校园餐”食材溯源系统,对大宗食材实行“一码溯源”,确保食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推动区教育局统一制定食材采购标准和工作流程,确保采购环节透明规范。
3.创新供应模式,降低采购成本提升质量。我们推动区教育局改革食材采购机制,探索“源头直采、降本提质”的食材供应新路径。与保合少镇、成吉思汗街道等地的农业合作社签订直供协议,实现米、面、油、肉、蛋5种大宗食材直供,减少中间环节,采购成本平均降低12%,每年可节约资金约300万元。推动教育部门制定《X区中小学食堂财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膳食经费使用范围和标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截至目前,全区学校食堂食材成本平均下降10%,而学生满意度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二)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守好人民群众“钱袋子”。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关乎农民切身利益。我们紧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立案查处违纪违法问题77件,处分65人,组织处理42人,移送司法机关7人,挽回经济损失2860余万元。
1.全面清产核资,摸清家庭底数。推动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对全区4个镇(街道)的35个行政村集体“三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共清查集体土地15.2万亩、房屋建筑面积86.5万平方米、集体企业42家,核实集体资金8.6亿元。通过清产核资,发现并整改问题合同156份,纠正不规范资产交易83宗,追缴欠缴租金、承包费等款项1260余万元。例如,在面铺窑村,通过清产核资收回了被个别村民长期占用的3个村集体水塘,并追缴租金1.86万元。
2.建设智能平台,实现阳光监管。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漏洞,我们推动区农业农村局开发建设X区农村集体“三资”智能监管平台,将全区35个行政村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实现资金收支网上审批、资产资源动态管理、合同到期自动预警、异常交易实时提醒。平台运行以来,已预警异常交易356笔,发现并纠正问题83个,有效防止了集体资产流失。同时,推动建立“线上线下”双公开机制,村民不仅可以在村务公开栏查看“三资”情况,还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查询、监督,实现了“指尖上的监督”。
3.强化案件查办,形成有力震慑。我们重点查处了农村集体资金被侵占挪用、资源被低价发包、资产租赁收益流失等问题。例如,查处了X镇X村党支部书记X挪用集体资金180余万元案件,XX受到开除公职处分,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查处了X街道X村村委会主任X违规发包集体土地,收受承包人贿赂案件,X受到政务撤职处分。这些案件的查处,有力震慑了侵害群众利益的“蝇贪蚁腐”,维护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4.完善制度机制,堵塞管理漏洞。针对案件暴露出的问题,我们推动区农业农村局制定《X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X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等8项制度,明确集体“三资”管理流程、审批权限、公开方式等要求,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推动全面推行“村财镇管”模式,各镇(街道)设立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管指导。推动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梳理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资产资源处置、工程项目建设等权力事项14类38项,逐项编制运行流程图,注明廉政风险点和监督重点,让村干部“照单履职、按图办事”,村务监督委员会“看图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