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县委办公室“病灶”清除行动警示教育暨作风建设深化推进会上的讲话
2025-08-18 1

在2025年县委办公室“病灶”清除行动警示教育暨作风建设深化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县委办公室违规吃喝典型问题通报警示暨作风建设深化推进会,其核心要义在于传达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纵深整治违规吃喝顽痼疾的最新部署精神。通过深刻剖析警示案例,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宣示: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县委办公室作为县委运转的“核心枢纽”和“前哨后院”,我们的作风形象关乎县委权威,直接体现治理效能。每一名同志都必须时刻保持警醒,深刻认识到违规吃喝绝非简单的吃请问题,而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污染政治生态的“毒瘤”、动摇执政根基的“蚁穴”。通报的案例振聋发聩,犹如记记沉重的警钟,敲响在每位同志心头。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进行一次彻底的“政治体检”和“思想除尘”,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刮骨疗毒的决心,清除病灶、祛病强身,切实刹住歪风邪气,全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模范机关铁军。下面,我就此讲三点意见。

一、透视根源,深挖病灶,全面认清违规吃喝的腐蚀性与破坏力

(一)动摇执政根基的政治隐患必须根除,刚才通报的案例令人痛心疾首,其背后揭示的政治风险必须引起我们极度警觉。违规吃喝绝非止于口腹之欲的满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从通报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饭局”异化成了“局圈”,吃请演变为政治攀附的前奏。党员干部在觥筹交错间丧失政治立场、模糊原则界限,陷入被“围猎”的泥潭,最终导致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公权私用,严重破坏了纯洁的同志关系和组织原则。这种由风及腐、风腐一体的链条,极其隐蔽地侵蚀党的执政根基,污染从政环境,破坏组织纯洁,损害政府公信。其本质是理想信念的“沙化”、党性原则的“滑坡”,是对党忠诚度的严峻考验。作为县委办公室的一员,更要自觉提升政治站位,深刻洞察“一顿饭”“一杯酒”背后潜藏的政治隐患。要时刻谨记,一次违规吃喝可能就打开了一扇欲望的闸门,为更严重的违纪违法埋下伏笔。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战略判断上来,深刻认识到坚决整治违规吃喝是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县委权威的必然要求。深入剖析违规吃喝的政治危害,其核心在于其对政党先进性和执政合法性的侵蚀。这类行为首先瓦解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违规吃请往往伴随着小团体意识的滋生与扩张,参与者通过私下的“酒桌文化”建立起超越正常组织程序的个人效忠网络。这种基于人情交换、利益共享的非正式组织(“酒局圈”)的形成,替代了以党章党纪为核心的正式组织规则,严重破坏了组织的统一性和中央权威的执行力。它实质上在党内构造了多个权力运行的“暗门”和“灰色地带”,使组织意图在执行中扭曲变形。其次,违规吃喝动摇了党执政的合法性根基。这种行为在群众中形成了极其恶劣的负面观感。当人民群众看到公职人员频繁出入高档场所、享受超规格接待,其朴素感受便是权力滥用和特殊化。这直接削弱了群众对党和政府公正性、廉洁性的认同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植根于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任何官僚化、特殊化、享乐主义的行为都在蛀蚀这一根基。违规吃喝尤其严重,因为它以最直观、最生活化的方式(“吃”)暴露了特权与脱离群众的现象,极具传播性和视觉冲击力。更本质地看,违规吃喝是理想信念动摇的外在表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度的政治纪律意识是抵御“围猎”腐蚀的根本屏障。一旦党员干部在思想深处放松了要求,降低了标准,对“糖衣炮弹”失去了警惕性和鉴别力,那么,走向腐败就只剩下时间和程度的问题。一顿不该吃的饭局,一杯不该喝的酒,背后隐藏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异化,是对党员身份庄严性的亵渎。因此,整治违规吃喝,根本上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思想整饬和政治淬炼,必须从世界观改造这个根本性问题入手,方能标本兼治。

(二)侵蚀纪律防线的隐性“糖弹”必须抵御。随着正风纪的雷霆之势持续深化,违规吃喝行为也变得更加隐蔽化和复杂化。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当前,规避监督的“擦边球”行为花样翻新,“不吃公款吃老板”、“一桌餐”、“隐蔽场所宴请”、“虚列名目套取费用”等层出不穷。这些行为打着各种所谓的“合理”旗号,意图为违规吃喝披上“合规”外衣。其本质是利用职权影响力进行隐性的利益交换,是腐败的“前哨战”。这种行为极大地模糊了公私界限、混淆了正常政商边界,麻痹性更强、渗透性更深。它使党员干部在温水煮青蛙中放松警惕、弱化防线,逐步丧失对纪律规矩的敬畏之心,为后续更严重的违纪违法行为洞开方便之门。作风问题无小事,“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这些看似“小毛病”“小问题”,实质上是在蚕食纪律的铁壁、破坏规矩的堤坝,最终可能导致纪律防线的全面失守。我们必须睁大眼睛,洞察其变种形态,深刻认识其巨大腐蚀性。违规吃喝行为的持续变异,是对党纪党规权威性的挑衅和消解。这些行为的隐秘化、复杂化趋势,实质上是在挑战纪律执行的精准性和监督体系的覆盖性。其危害性首先体现在对纪律边界的“腐蚀性试探”。每一次未被发现的成功“擦边球”,都会在涉事者乃至围观者心中植入侥幸的种子,削弱“纪律带电、规矩生威”的心理震慑。当违规者通过不断试探未被及时纠正,便会产生纪律约束力递减的错觉,认为监督存在漏洞或执纪存在“弹性空间”。其次,这种行为在客观上构建了“法不责众”的负面预期。当某种变异的违规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非正式惯例,参与者可能会产生“大家都这样”的错误认知,进而降低负罪感和风险预期。这种从众心理对党的纪律建设构成严重威胁,使得个别违规行为迅速扩展为系统性问题。如果得不到有力遏制,将严重损害纪律执行的严肃性和公平性,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劣影响。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它使纪律意识出现“集体钝化”。在频繁的“变通”和“下不为例”中,党员干部对什么是正常公务往来、什么是违规宴请的判断标准容易变得模糊不清。正常的交往边界被扭曲异化,违规行为被披上“工作需要”、“人情世故”的外衣进行合理化解释。长此以往,整个单位乃至更大范围的政治生态中,是非标准将被混淆,荣辱观念将被颠倒。对于肩负重要政治职责的县委办公室来说,这将是灾难性的。因此,抵御这些披着“人情”、“便利”外衣的隐性“糖弹”,是维护纪律刚性、保持队伍纯洁的生死之战,绝不能有任何含糊与妥协。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