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宁之行”砥砺“爱民、忧民、为民”之心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明水满族乡祝家沟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实地察看去年洪涝灾害后当地恢复重建情况,用一串串坚实的足迹,印证着“人民至上”的不变理念,诠释着“不负人民”的永恒初心。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总书记的新春足迹里厚植人民情怀,常怀爱民、忧民、为民之心,自觉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奋力书写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常怀爱民之心,立志担当“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做“与党同心”的爱民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党忠诚是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亲民爱民的必须遵循。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勇于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对党的信仰和爱戴,内化为发自心底、融入血脉的自觉。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知重负重、努力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个人理想与党同心、与民同行,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把“爱民之情”常常挂在心上,把“为民之责”时时扛在肩上,聚焦身边的“小民生”,守护群众的“大幸福”。同人民群众一道,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书写“人民至上”的时代答卷。
常怀忧民之情,身入心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做“不忘初心”的忧民者。过去一年,总书记考察步履不停,时刻记挂群众冷暖,从灾区灾后重建工作、老旧小区改造,到解决“急难愁盼”、服务“一老一小”……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悠悠民生事,枝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要笃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初心不变,以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的忧患心和责任感,常砺“无我”之境,常怀“忧民”之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既能“想人未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增强科学研判潜在风险的能力,提升精准破除潜藏隐患的水平;又要“敢为人先”,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尽早尽快处理基层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忧事之心”转化为“处事之行”,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做好民生“小事”这篇大文章。
常修为民之风,解难纾困“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做“凝聚民心”的为民者。实干为民,不仅要抓紧干,还要坚持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勇前进。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干事创业的基本态度和“在线”状态,找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坐标系”。常念民之所忧,常行民之所盼,实实在在深入群众,扎扎实实为民办事,勇挑攻坚克难的担子,夯实躬身为民的底子。在担当实干上主动作为,以赤子之心听民声,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有志者”;以公仆之情解民忧,当为群众谋实利的“苦心人”。用自身的“铁肩”担起新时代为民办实事的“道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下好解决问题的绣花针,磨砺解决问题的金刚钻,实现群众困难不隔夜、群众矛盾不激化、群众问题不拖延,在“顺民意”里走深每一层,在“暖民心”里走实每一步。以滴水之功,获穿石之效,在扎实作风中聚民心、在为民服务中留民心。
从“辽宁足迹”中感受对人民的深深牵挂
1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明水满族乡祝家沟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此次辽宁之行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受灾群众“时时放心不下”的深深挂念,在凛冽寒冬仿佛一束暖阳,照耀在群众心中。时至年关,广大党员干部要循着总书记“辽宁之行”的足迹,深刻感受这份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牵挂”,将“时时放心不下”“事事落实落地”见诸行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深牵挂”背后是“时时放心不下”的人民情怀,要站稳一心为民的根本立场。心中常常牵挂百姓,才会“时时放心不下”。此次辽宁之行,总书记实地察看去年洪涝灾害后当地恢复重建情况,走进入冬前搬入新居的村民家中,了解重建房屋质量、日常生活保障等情况。只有时时放心不下人民群众,才能在工作中站稳立场、把稳方向。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将群众的安危冷暖“置顶”,怀揣一颗为民初心,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群众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急难愁盼时时放在心上,始终以忠诚干净担当之姿奔赴经济发展、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一线,想方设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真真切切察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诉求、新期盼,让人民幸福更有质感。
“深深牵挂”背后是“事事心中有底”的责任担当,要永葆攻坚克难的实干劲头。近年来,总书记曾多次在国内考察时走访遭受洪灾的地方。2020年夏天,我国遭遇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当年8月,总书记赴安徽考察,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防汛救灾一线人员。在蒙洼蓄洪区西田坡庄台,总书记说,“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亲切的话语,无不彰显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这背后,离不开党员干部“事事落实落地”的担当作为。“事事落实落地”,贵在“事事”,难在“落实落地”。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牢记责任重于泰山,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深深牵挂”背后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民族大爱,要增强万众一心的团结力量。在绥中县明水满族乡祝家沟村,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去年以来,包括你们这里,我国一些地方遭受了自然灾害。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在抗灾救灾一线,我们总能看到人民子弟兵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在危险来临的第一刻挺身而出,站在群众身边,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来自亿万人民聚沙成塔、握指成拳的爱国之志,彰显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广大党员干部要依靠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始终与群众“风雨同行”。在危机危险来临时,要去一线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一件件抓落实,一项项抓落地,做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循迹“辽宁之行”擘画“人民至上”新图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期间,深入多个地方,为当地的民生与发展等各项事业指明方向。从受灾群众的家中,到热闹的副食品商场,再到忙碌的工厂车间,总书记的足迹处处彰显着对人民的深情与对发展的关切。广大党员干部用心循迹习近平总书记“辽宁之行”,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始终扎根在为民服务、为民谋福的主阵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公仆之姿,绘就“人民至上”新图景。
循迹“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之行,永葆“铭记初心、倾力为民”的民本情怀,擘画“生活美满笑颜开”的幸福图景。“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1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明水满族乡祝家沟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实地察看去年洪涝灾害后当地恢复重建情况,走进入冬前搬入新居的村民家中,了解重建房屋质量、日常生活保障等情况。“你们的希望也就是我们的希望”,深深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受灾群众的深情牵挂。广大党员干部要感悟这种深厚的为民情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将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将百姓的诉求记在心里。我们党员干部是共产党在群众中的代言人,在群众面临困难和灾害时,我们要第一时间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充分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倾听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生活,如住房是否安全、饮食是否卫生、就业是否稳定等,然后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雪中送炭”的温暖,用实际行动筑牢为民服务的根基,用心绘就幸福生活的“画卷”。
循迹“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之行,强化“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担当意志,擘画“百姓无忧天下盛”的和美图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到祝家沟村,不仅是看望慰问,更是实地察看恢复重建情况,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他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明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就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担当,就是党员干部必须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准则。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必须付诸行动,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无论何时何事何地,都要把担当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勇于面对矛盾和问题。要不断坚定勇于担当的理想信念,提升能够担当的能力,增强敢于担当的底气,自己才能有担当、能担当、敢担当,才能在服务群众中取得好成绩。在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要敢于直面问题,不推诿、不逃避,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用心绘就百姓无忧的“画卷”。
循迹“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振兴之行,锤炼“向新聚力、谋求发展”的创新本领,擘画“百业昌盛福泽长”的繁荣图景。1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本溪市,考察了鞍钢集团所属的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他在企业集控中心察看集控智能系统运行,在车间了解冷轧工序、技术创新、产品性能,并亲切看望劳动模范、青年技术骨干、一线职工代表。他指出,制造业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像鞍钢这样的国有大企业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多作贡献。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在这场攻坚战中,党员干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紧跟总书记的指引,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善于发现并把握创新的机遇,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要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助力地方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擘画“百业昌盛福泽长”的繁荣图景。
循迹“辽宁之行”让人民美好生活有“度”可循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期间,深入多个地方,从受灾群众的家中,到热闹的副食品商场,再到忙碌的工厂车间,总书记的足迹处处彰显着对人民的深情关切。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循迹“辽宁之行”,扛起时代重担、挺膺实干姿态、力行利民举措,让人民美好生活有“度”可循。
循迹“辽宁之行”,细悟“衙斋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温“度”,在“躬身下沉、倾听民声”中把“干群关系”拉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每到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深入基层一线,走进人民群众中间,看实情、听民声、问冷暖、送祝福,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挚情怀。此次辽宁之行,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葫芦岛市绥中县明水满族乡祝家沟村,慰问送暖,温情满满。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自觉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心中,善于换位思考,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群众打交道,在无形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从而更好地了解“难言之隐”、辨析“话外之音”,洞察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倾听他们的希望和期待,接受他们的批评和建议。秉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靠前服务,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人民群众之所需,向群众显示诚意,建立更深的相互信任,进一步密切干群“鱼水关系”,切实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循迹“辽宁之行”,细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为民深“度”,在“应民所盼、真抓实干”中把“人民满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推门问策汇民智、集民策,以最实在的举措把群众期盼的实事好事落地。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从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出发、在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中落脚,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积极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法,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鼓励群众建言献策,从群众的实践经验中汲取智慧和灵感,让沾土气、冒热气的“土方子”成为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金钥匙”。聚焦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中精准施策,多想实法子、多扛实担子,持续回应群众期待,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用看得见的方式、摸得着的实惠,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赢得群众满意。
循迹“辽宁之行”,细悟“芝麻开花节节高,幸福生活入画来”的为民效“度”,在“攻坚克难、久久为功”中把“民生福祉”提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这次的辽宁之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就是大家最强大的依靠,一定会帮助大家克服困难、重建家园。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政治追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尽力为群众解难事,确保精力投入到位、政策支持到位、工作推进到位。坚持“实”字当头、“敢”字为先,昂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搏姿态,砥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进决心,着眼最前沿、站稳主战场,勇蹚深水区、敢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干事方法,积极推出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力耕不辍、久久为功为民生“加码”、为生活“提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在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透视“辽宁之行”让“人间美景”春意永驻
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赴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过好春节意味着新一年有一个好的开端,家家户户幸福生活、老老少少开心快乐,就是人间美景。我们要一起努力,让这美景越来越靓丽。”行程万里,人民至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辽宁之行中感悟“大道笃行系苍生”的为民情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实干担当”的服务热情、“持之以恒”的坚韧意志,努力把民生实事办实、把民生好事办好,让“人间美景”更动人更持久。
循迹“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关怀之行,念兹在兹、无日或忘,晕染“喜笑颜开幸福长”的温暖底色。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愿景,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郑重宣示,再到“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的深情牵挂,“人民至上”始终是贯穿百年党史的价值遵循,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不变底色”。“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抓在手上,真正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循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务实之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诠释“万家忧乐在心头”的公仆担当。“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勤务员”,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群众的贴心人,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永葆“实”的态度、“干”的劲头,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聚焦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政绩工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变为实景。